来源:真实人物采访
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052位真人故事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第一次焊接如意云纹的时候,一连4次都没有焊接完成,急得我满头大汗,越是完成不了,我心里越是急躁。一天操作下来,一道工序都没有完成,浑身上下还累得腰酸腿疼。有的时候,甚至10多天都完成不了一件工艺品。
后来,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,我逐渐学会调整心态,失败了一次也不再急躁,而是努力坚持再做几遍。遇到关键的工艺环节,我学着屏息静气心无旁骛,慢慢掌握了一些工艺技巧,制作成功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。
我学习的这项手艺,叫做錾刻,这是一门传承了3000多年的非遗传统手艺,制作出的工艺品,价值高的一件能卖出10000元。
(在做宝石窝的焊接)
我叫小葵,99年出生,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。去年大学毕业后,我在广东惠州工作了半年,然后辞职到河南许昌学习非遗。
我的父母是做生意的,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,他们曾经卖过水果衣服,还卖过生活用品,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,但是收入很不稳定。我跟着父母一起,很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,也知道挣钱很不容易。
我作为家里的独生女,父母从小就对我抱着很高的期望,希望我能够好好学习,考上好大学,长大了不要为了生存到处奔波,而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,找一份稳定的工作。
我也没有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,从小学到中学,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,后来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学习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。
(参加毕业典礼,和校长、院长的合照)
当初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,我只是凭感觉认为,喝葡萄酒的应该都是有钱人,而葡萄酒行业在我们国家又属于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,于是就选择了这个专业。
后来了解到,我们大学的这个专业在全国都非常有名,当时还觉得自己非常幸运,选了一个好专业。只是没想到,自己毕业之后,一天也没有到这个行业中工作过。
上大学之后我依然没有放松学习,大学4年里,还拿到了两次专业奖学金。大四的时候,为了考研能考到更好的学校,我选择了跨专业考研,并且放弃了保研本校的机会。
那一段时间,我拿出背水一战的劲头,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考研之中。每天五点多钟就起床背书做题,直到晚上 11点多钟才睡觉,从3月份开始备考,一直到12月份,几乎没有间断过。
(参加毕业酒会)
还记得夏天的时候,教学楼不开门,我和另一个一起考研的同学,只能跑到实验室学习。
那里通风设施不好,条件比较简陋,室内温度经常达到40多度,蚊子还多,我们两人总是一边背书,一边噼里啪啦拍蚊子,每天腿上都会被咬得红肿一片。
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研,而且考的是文科,原本基础就比别人落后很多,后期还要背记大量的文科知识,越是临近考试的时候,我的心理压力越大。
在后来复习冲刺阶段的时候,我经常是背着背着就崩溃大哭起来,等哭完了,拿起书本又继续背下去。
最终,我还是没有考上自己想去的那所大学。 得知考研失败的那一刻,我仿佛被人当头重击一棒,感觉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,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产生了怀疑,陷入极端低落的情绪中。
(工作期间在广州玩看广州塔)
幸好在那一段艰难的时光里,家里人给了我大力的支持,父母不仅没有责怪我,反而安慰我说,只要尽力了,就不要怕什么失败。
后来,当我从考研失败的阴影中,慢慢走出来的时候,我发现经过失败的打击,我反而变得更加坚强,更加勇于尝试新鲜事物。
通过这次经历,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,失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,失败一次天不会塌下来,生活还要继续。
大学毕业之后,我选择远离家乡来到南方,进入广东一家公司工作,在那里先当了几个月的检验员,后来又当体系员,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绩效核算,以及整理修改法规文件,办理各种证件等。
大厂的工作紧张又繁琐,每天埋头在文山会海之中,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工作流程。在工厂上班的时候,刚好遇到疫情,被封在工厂两个多月,那一段时间,我心里的焦虑和郁闷无法排解,导致对工作也提不起兴趣。
(在生产现场需要做好防护措施)
那时,我一个月到手工资达到6000元,和同龄人比起来还算是不错的。而且,工厂领导也比较认可我的工作能力,希望我能在这里长期干下去。
但是,我发现在大厂过着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,既没有从工作中得到乐趣,也早早消耗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。
在这个工厂工作了半年之后,我不甘心成为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,越来越觉得这里的工作毫无意义,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,于是果断向领导提出了辞职。
辞职之后,我觉得趁着年轻,应该多去尝试和实践一下不同的职业,结合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。
有一天,我在网上刷视频,看到一个年龄不大的女生,温婉宁静,心灵手巧,专注地进行花丝錾刻,一片片不起眼的银丝铜片,一块块支离破碎的玉石碎片,在她的一点一点地耐心勾点压刻之下,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玉石艺术品。
(在办公室工作时的工作服)
后来我了解到,这是花丝錾刻工艺,还入选了非遗项目。看完之后我大受震撼,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传统手工技艺。
小时候,我就比较喜欢自己做手工,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,看到这种手工技艺,我觉得它不仅传承了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,而且还能在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中,全身心地沉浸到对生命的体验之中,制作出的艺术品,也能给客户带来价值。
于是我很快就决定,要去尝试学习这种传统技艺。
我周围的一些朋友,听说我要放弃大厂稳定的工作,去学习这种似乎没什么前途的传统技艺,都感到十分不理解。
有的说我太任性了,有的说我大学生怎么能去做手工,还有的劝我,女孩子就去考个公务员,找个好人嫁了,不要这样瞎折腾。
(在做宝石窝)
比较幸运的是,父母对我的这个选择比较支持,虽然他们也不太理解我的想法,但还是坚持和我站在一起。 有了他们的支持,我更加有底气了,把那些依旧对我说三道四的人,直接在朋友圈给屏蔽了。
我在网上联系上了这个做非遗工艺的女生,她叫孟师傅,才30多岁,学习做这项工艺也才四五年时间,但是已经非常有名气了,在网上帮人修复玉石饰品,定制金银首饰,手上接的单子已经排到了8个月之后。
她制作的最贵的一套饰品,卖到了1万多元。
孟师傅的工作室在河南许昌市,到那里学习需要交1万元的学费,跟着她学习三个月左右,就可以自己独立制作工艺品。和孟师傅聊了两三次之后,我很快就买票坐火车到了许昌,来到了她的工作室学习。
(自己学会做饭菜了)
现在我在这里已经学习了将近两个月。作为一门非遗传统手艺,所有的工序都要靠人工完成,每一步都需要精雕细刻。刚开始学这门工艺的时候,我有些手足无措,有时候由于心里急躁,急于求成,反而把工艺品做坏了。
后来,我逐渐明白过来,学习手工艺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。 就拿我现在正在做的老式压襟这道工序来说,已经学了30多天,还只是初步掌握了一些技巧。
这道工序需要的材料是银板、花丝、素丝、錾钉等一些工具。每次制作工艺品之前,我都细心地把这些材料一一清点整理完毕,摆放整齐,然后再开始动手。
制作的时候,先要把大小不一的银块融化,浇铸成厚度一致、平整方正的银板,然后退火等它慢慢冷却,再经过压片机把银板压成0.5毫米左右的厚度,变成薄薄的一大片银片。
(目前在做的一个压襟)
在制作花丝的时候,对拉丝力度掌控要求比较高,要从比较粗的丝,通过拉丝板拉成0.4毫米直径的细丝。 最细的花丝,有时候要达到直径仅为0.1毫米左右,几乎和人的头发丝差不多粗细。
一开始,我制作花丝的时候,总是容易把它扯断,手上的力度控制不好。经过反复练习之后,现在我学会逐渐放慢速度,均匀用力拉丝,已经能够比较轻松地拉出头发丝一样细的花丝了。
这两项看似比较简单容易的步骤,真正要把它完成好,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。一般做完这两步,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。
(这是在做失败4次的如意云纹)
材料准备好了之后,就开始按照图案进行掐丝,再把掐好的丝焊接在银板上。到了焊接这道工序,又是考验耐心细致的时候了。
手里拿着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焊接枪,对着细如发丝的银丝进行操作,既要控制好温度,还要找准焊接点,需要手眼并用,配合默契。手上一个轻微的抖动,就会把银丝全部融化掉,这一步就要从头再来一遍。
后面我还学会了制作扣环。面对如同笔尖一样细小的银环,我也不再畏难,如果是用机器制作,可能几分钟就可以完成,但是我还是坚持一点一点耐心打磨,制作出来的小小扣环,每一个都熠熠生辉,散发着他们独特的光芒。
(学习非遗工艺时的日常伙食)
在师傅的工作室里,还有五六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我们每天一起学习手艺,氛围轻松温馨。
这里每天工作时间也比较自由,学习6天休息一天,每天上午10:00 到工作室学习,中午吃饭休息之后,下午3点钟继续开始学习,到晚上 7 点半结束。剩下的时间,就和师傅和小伙伴们在一起聊天逛街,休息娱乐。
刚开始到这里的时候,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,师傅带着我熟悉环境,帮我在附近租下了房子,还给我们这些徒弟们做饭吃,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3月份的时候,河南这边下大雪,我们坐在院子里围炉烤火,一边赏雪一边吃火锅。
4月份清明节前夕,我们在一起包青团,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馅儿,有芋泥的,有豆沙的,还有紫米的,竟然还有榨菜辣条的,忙了一下午吃了两个青团就饱了,但是每个人都嘻嘻哈哈,非常幸福满足。
(吃火锅时候的照片)
錾刻这一门非遗传统手艺,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。我觉得学习非遗手艺,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做下去,把我们民族的这些优秀文化发扬光大,继续传承下去。
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遗工艺,学习这些传统手艺,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。
月影风移,花枝摇落,慢品人间烟火色。如今,我有幸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,每天沉浸在艺术创作的喜悦之中,看着焊枪焰火下各种金属的色彩变幻,满足于一刀一刻之间获得的心灵安逸,尽享慢工雕琢带来的岁月静好。
我觉得人生之路总有不平坦之处,迎着阳光就不会有阴影,有梦就去追,一定会找到更好的自己。
(我的账号)
【口述: 小葵 】
【编辑: 菠菜侠 】
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,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,而且,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!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,请关注我们吧!
标签: